【谦卑】在佛教中为何是修行?谦卑的意思是什么?
谦卑
谦卑,即“谦虚﹐不自高自大”之意。中国人有一股祖先传下来的骨子里的谦卑。学会谦卑,你会轻松,可以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。
谦卑的基本概念
谦卑,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,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。易经谦卦说: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,被别人接纳。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,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。如果你不谦卑,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。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,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!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、互相尊重,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好,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。因此,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,也是一种美德。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,一个谦卑的人,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,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。而一个骄傲的人,一个锋芒毕露的人,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,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,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。所以说,谦卑对一个人很重要。
佛教中的谦卑
人生的每一种境界,都是修行,修什么呢。修谦卑。记得以前想要建设一个观音殿,那时太年轻气盛,总觉得自己很行。而后到处碰壁后,就慢慢学会了,要谦卑。所以后来我都很感谢那次的碰壁,那是一次很好的反省。做任何事情,都要谦卑。
许多人走上社会后,会觉得到处碰壁,然后抱怨社会不公平。这个碰壁,其实是好事,人要是懂得修正自己,坏事也是好事。不懂得修正自己,好事也是坏事。比如说,一直都很顺利的人,他就会骄傲,这样子就会颠倒。所以,一切顺利一定是好事吗,不一定。
去观察宇宙万物,山要是太有棱角了,石头太锋利了,水就要去冲刷它,把它磨平,弄得很光滑。很光滑后,水也好,风也好,再也损伤不到它了。这就是要谦卑,不要太有棱角,有自己的一套套。那做人也是如此,不要太有自己一套。你看水,装到方形盆子,水成了方形,装到圆形的,它就成了圆形。这个是我们学习的精神。
人的一切,都是天地,他人给的。比如说,这个色身,是父母给的,也是天地精华所化。山精鬼魅修行几辈子,都是为了得到人身。人得到了,就要珍惜。那不仅色身是别人给的,任何一样,都是别人给的。用的,吃的,你找不到一样,自己可以生产的。所以古人要拜,天地君亲师是天地给的,父母的,祖先给的,他人给的,总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,都是别人给的。所以要谦卑。同时要谦卑。
再比如说名声。佛在世时,自己并没有自称佛,佛是弟子给的。那祖师大德在世时,也没有自己称自己为祖师,是弟子给他自己的。比如说惠能登上六祖的宝座,也是他的弟子给的。他的弟子叫做神会。所以华严经中说,众生是树根,诸佛菩萨是华果。因为有众生,才有佛。
谦卑是人一辈子要修行的。越修行越谦卑,才能进步。这个也是很难。比如说,我能写一写文字,大家给了好评,我似乎也觉得自己有些境界了。这就是害人。古人讲的,人要是死在自己的长项上。会游泳的人一般死在水上,会开车的,一般容易在车上遇难。人有一定长项,就会自夸,就有了骄傲的资本。这不是损害自己的修行吗?做了善事的,会执着自己的善事。念了几部经的,会执着自己会念经。吃素的,会执着自己吃素,盖了庙的,会执着自己盖了庙。人都觉得自己有些功德,这样子恰恰是失去了功德。
谦卑是一生的功课,尤其是修行人。要时刻点醒自己。修成了谦卑,什么都修成了。
- 上一篇:【缘起】-缘起是什么意思
- 下一篇:【戾气】佛教说的戾气是什么意思?如何消除戾气?
- 从竹子身上学到什么样做人处事的道理? - 蔡礼旭
- “虚心纳谏”是重要的人格特质 - 蔡礼旭
-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- 未知
- 仁德之人必谦卑 - 蔡礼旭
- 谦卑,就是修行 - 慈诚罗珠堪布
- 以谦卑之心面对他人的指责和批评 - 洛桑陀美仁波切
- 以谦逊自处,以宽宥待人 - 未知
- 谦逊的品德 -
- 教孩子谦卑礼敬 - 蔡礼旭
- 谦卑 - 蔡礼旭
- 谦卑的树叶托护果实 - 未知
- 跟别人相处时,你是争胜还是包容? - 如瑞法师
- 谦逊是让人终生受益的美德 -
- 谦卑心 - 林清玄
- [因果故事]心发恶愿,竟导致王位丢失
- [佛学常识]佛门四威仪 佛教常说的四威仪有哪些含义?
- [佛学常识]寺院斋堂须注意事项 在佛教寺院斋堂吃饭有哪些规矩?
- [港澳台新闻]大公报、大公网联合香港观音讲堂共同举办"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海上放生报恩祈福法会"
- [港澳台新闻]澳门佛光协会一行赴“绿阳长者日间护理中心”参访
- [佛学常识]佛教信徒为何要皈依三宝?
- [佛学常识]佛教中的居士应具备什么条件?
- [因果故事]两世驼背果报
- [国内新闻]江西东林净土学院首届研习班举行开学典礼
- [佛学常识]如何供僧?怎样供僧?应如何供僧?怎么供僧众?
- [佛学常识]推荐一些常念的佛号、佛经和咒语
- [入门须知]在寺院中如何拜见法师?
- [佛学常识]佛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
- [佛学常识]佛教的几种造像方法
- [佛学常识]五戒诵戒仪轨 佛教五戒的诵戒仪轨是什么?
- [因果故事]前世恶业,这么做居然能使业果成熟时消除痛苦
- [佛学常识]学佛人面对应酬酒肉宴席 需保持三种心态